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試玩體驗,與P.T.驚人相似!

外媒VGC報導了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的試玩體驗,其中一名評論員Tom Regan將這款遊戲與小島秀夫曾被取消的作品《死靈之屋P.T.》進行了比較。報導指出,卡普空似乎從這款未曾問世的恐怖游戏中汲取了不少啟示,尤其是在第一人稱玩法方面。

在試玩報告中,VGC寫道:“當我十多年後再玩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的demo時,不由得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因為卡普空似乎又一次從P.T.中獲得靈感。”

被取消的作品《死靈之屋P.T.》DEMO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,在追逐場景和驚嚇效果上,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與其有著多處相似。

VGC《生化危機9》試玩報導:

在遊戲史中,哪款試玩體驗會比《死靈之屋P.T.》留下更深刻的印記呢?這款被稱為「可玩預告片」的作品,原本只是為了驗證一個概念,並成為全新《死靈之屋》的雛形。然而,在小島秀夫與科樂美的合作告吹後,這個恐怖企劃被迫中斷。

即便如此,《P.T.》留下的影響力卻猶存不滅。即便它從未正式發行,這款具備氛圍的第一人稱試玩已深深改寫了遊戲界的格局,激勵了大批獨立開發者效仿,並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恐怖體裁。

《P.T.》的影響在《生化危機》系列中顯得更加深遠。經歷《生化危機6》的狂亂之後,《生化危機7》轉向了第一人稱視角,並大幅強調追逐與驚嚇元素。如今,當我多年後試玩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時,這種熟悉感再度湧現——卡普空似乎又一次從《P.T.》中獲得了靈感。

我的遊戲體驗始於這一幕:FBI技術分析員格蕾絲·阿什克羅夫特在病房中驚醒,身負傷痕且插著輸液管。她感到無助與恐懼,在一番掙扎後終於逃離了束縛。雖然周圍沒有任何對白或背景介紹,但目標顯而易見——即刻逃生。

格蕾絲所在的環境像是某個廢棄的精神病院,高聳的穹頂在昏暗的走廊間閃爍著亮光。她摸索著找到一個打火機,在黑暗中前進,耳邊只有自己的腳步聲和急促呼吸。

當我在探索這片充滿恐怖氛圍的樓層時,很快發現一扇通往出口的電閘門擋住了去路。我用力搖晃鐵柵欄,卻毫無作用。畢竟這是《生化危機》的世界——要逃出去,就得找到供應它的保險絲。

正當我轉身朝走廊的另一端走去時,打火機光芒照亮了一扇未被鎖住的門。在推動門把手的一瞬間,一具受感染的屍體踉蹌地衝出門口。然而它很快就被一個魁梧的身影吞沒。這龐然大物緩緩從陰影中走出,爪子輕鬆抓起殘骸,然後盯著我望來。

我從黑暗的廚房衝出時,身後傳來那高達十二英尺怪獸的追擊聲——她的黑髮散落開來,臉部猙獰恐怖,猶如《午夜凶靈》中的貞子和野獸結合而成。

在經歷五次同樣悲慘的死亡後,我才醒悟過來:幾乎每個房間都有可以互動的物件——電燈開關。在繼續尋找能開啟病房電閘門所需的保險絲盒時,那頭怪獸再次出現。

我奮力衝向最近一個仍通電的房間,在千鈞一發之際跨過門框。怪物衝來,利爪揮下卻在觸及燈泡光亮前猛然抖動,緊跟著痛苦地嘶叫起來,退回陰影中。

關於《生化危機》系列轉向第一人稱視角的爭議一直甚囂塵上。雖然試玩版明確建議以第一人稱體驗《生化危機9》,但為了安撫批評者,玩家仍能通過暫停菜單切換至第三人稱。

我親自嘗試了兩種視角,第一人稱確實更加沉浸,在這個沒有戰鬥的階段,更能真實感受到格蕾絲恐懼與不安的情緒——她驚恐欲裂的目光仔細打量著病房中的每一處。

終於我找到了一把關鍵的螺絲刀,它是開保險絲箱所必需的工具。就在我要扭開櫃門取出保險絲時,身後傳來了怪獸震耳欲聾的怒吼聲。格蕾絲被逼得再次奮力衝向黑暗走廊。

我不敢稍作遲疑地朝電閘門衝去,在怪物出現的一瞬間抵達保險絲盒前,我將保險絲猛地塞入其中,闸门緩慢升起。就在這時,追擊者已撲至眼前,瘋狂撕扯抓挠。

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的首次試玩體驗,讓人聯想起《生化危機7》。但回想起來,在科隆遊戲展初次體驗《生化危機7》時,那份大膽革新帶來的驚喜與不安猶然在目。

而本次試玩《安魂曲》卻未能帶給我類似的震撼。雖說氛圍營造尚可,但玩法循環過於熟悉,缺少打破安全感的瞬間。

不過,在音效設計方面,《安魂曲》顯然更上一層樓。格蕾絲在遊戲中不斷發抖、喘息、急促呼吸甚至進入過度換氣狀態,這些細微聲音反倒增添了沉浸感,不斷提醒玩家她的恐懼與無助。

總體而言,《生化危機9:安魂曲》的試玩表現算是合格,但驚嚇效果有限。試玩結束畫面稱這是“我們最黑暗交響曲中的序曲”,或許完整版中還藏著更多恐怖元素。

無庸置疑,完整版將帶來更豐富的玩法,據傳里昂·肯尼迪也會成為可操控角色。然而,就此次體驗而言,《安魂曲》似乎更像是《生化危機》系列的一次重現。

十年後再次在黑暗走廊中被追逐,感覺像是與十年前的恐怖遊戲體驗重逢。誰能料想,在小島秀夫那款未問世的作品下,卡普空依然被其影響了多年。

日媒Fami通試玩截圖: